在他的课堂上,《窦娥冤》的悲怆呼号不再是沉埋在文字深处的声音,而是能够化作催人泪下的浩然正气,让威武不能屈的呐喊共振于心,让诚孝感天的古老精神传递出人性的永恒温度;《声声慢》中黄昏日暮的梧桐细雨仿佛在抽丝剥茧式地讲解中,凄然在目,盈然入耳,弥漫于教室四隅,通过古今心灵的交契印证,将词人“寻寻觅觅”的回忆思绪升华为当下可感可知的生命体验……站在讲台上的他像一个发光体,倾情倾力地将自己在经典作品中领略的美感境界与生命智慧传递给听众,这份对自己职业与专业的挚诚热爱,化作激情的火、共情的舟,接引学子遨游于古典文学的深海。他,就是3044AM永利集团青年教师马涛。

初心如磐:崇仰古贤精神, 感恩良师教导
谈及马涛老师与古代文学的结缘,始于大学时代对经典作品魅力的深切触动。他由衷地认为,像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这一类作者,其光辉俊伟的生命千秋凛然不灭,读诵他们的经典名篇,将在审美陶治与价值浸润方面对读者产生持久的影响力。“青春作伴好读书”,在大学时代,他认真阅读了朱光潜《谈美》《诗论》、宗白华《艺境》、李泽厚《美的历程》《华夏美学》、钱钟书《谈艺录》、叶嘉莹“迦陵文集”等学术著作,那种深刻的理论创见和精微的审美阐释,像慧火炬光一般启人心智,愈加激发起了他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在后来的每个求学阶段,马涛老师感恩自己能有缘得遇良师,老师们虽学有专攻,但乐教敬业,潜心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承的精神风范,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引领与感昭。总之,山鸣谷应,至诚相通,因为热爱,所以有全力以赴的激情和苦中作乐的自足,这一切成为他愿意选择扎根教坛,致力学术研究的源动力。
教学相长:以竞赛砺匠心, 以实战强素养
深知“教学相长”之理的马涛老师,格外珍视课堂内外与学生们思维碰撞产生的火花。他认为,真正的教学绝非单向灌输,而是师生之间情感与思想的双向性互动。马涛老师积极投身于各类教学技能竞赛并多次获得省级一二等奖,他将比赛视为淬炼教学技艺的磨刀石。谈及比赛的体验,他认为在这个反复打磨的过程中,其实逐步生成了一个“理想化”的课堂模式,其中涉及到如何重构教学内容,使之更富有新质新思与学理深度;如何改进教学方式,使之有效发挥激趣引思、价值浸润的作用;如何提升教学艺术,使教师潜在的个性特色被激活,形成具有感染力与亲和力的教学风格。将经典作品讲深、讲透、讲活,使先贤的思想智慧发挥滋润灌溉的功德,需要教师对讲授技艺进行不断地淬炼与提升。

教学比赛恰似一座洪炉,那种高强度集中式的训练,那种反复打磨精雕细刻的匠心,那种强烈的学生中心意识的培养,都为马涛老师提供了对日常教学进行反思的契机。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学比赛过程中,参赛者获得校内外专家培训指导的机会,他们将自己丰富的经验倾囊相授,无论是温风细语式的勉励提示,还是当头棒喝式的直击痛点,无不助推参赛者更清晰地发现不足并探索到可以提升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马涛老师不仅积累了内化于心的教学经验,而且不断克服心理障碍,获得了从容展示自我教学魅力的信心与勇气。
课堂共情:彰显经典魅力, 激活文本生命
在马涛老师的教学理念中,“中国古代文学”体现课程魅力最好的方式,在于引领学生切实感悟到经典作品的精深华妙,使其情动于中、智觉于心,爱而难舍,真正对课程产生兴趣。他认为古代文学教学的趣味性(感性)与学术性(理性)犹如鸟之双翼,不可分隔。推源而论之,两者的实现首先基于教师对经典的深度涵泳:教师惟有真正地“入乎其内”,借助自己的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思维习惯、审美经验等对作品中的意趣有所深切感知,并进而“出乎其外”,予以评析,这样的文学解析才不会肤浅浮泛,而是能入微破翳。总之,只有教师深切研读作品并全情融入到艺境之中,才能达到“以心传心”“以心感心”乃至“显妙道于自然”“润灵根于无声”的境界。马涛老师将自己的全身心情感带入课堂,用澎湃的激情与深刻理解,营造出一个充满感染力的场域,与学生们一同穿越时空,共同探索和感悟古人的智慧与情怀。他的课堂因此而充满温度,学生们在他热情洋溢的引领下,不再是被动地记录,而是主动地感受、思考与共情,真正体会到文学的生命力,真正发自内心地与文字相拥。
汲古润今:对话中探寻新意,熟悉处发现风景
除了充满激情的课堂,马涛老师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作品,以期提升他们的思辨能力与多学科融通的能力。例如他从宋代理学的视角去剖析杨万里《小池》的审美意蕴,运用中西哲学(康德“实践理性”、王阳明“仁人志士论”)分析《窦娥冤》中悲剧人物的道德自觉意识……此外,马涛老师认为,由于时代的悬隔,经典作品(特别是元明清的诸多戏剧小说)所表现出的价值观念、伦理意识等与当下生活存在着相当的差距与歧异,故而教学活动需转化视野,实现古今文化接轨,即通过抉发经典作品与当下现实人生的交契,使文本中深蕴的高远价值不断被进行创造性解读,以此昭显经典作品的魅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这种理念也体现在他的创新教学比赛中,例如他选择《项脊轩志》一文,既是被“老屋”中回荡的亲情温度以及作者科举失意、愧对亲人的酸涩所感动,也是对“家”由物理空间转化为伦理空间和心灵寄托空间的深度思考。马涛老师从这种最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视角入手,经过沉浸式的阅读体验与深切研究,于熟悉处发现风景,使经典文本在与青春生命的共感交融之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马老师认为自己在教学科研方面,功力甚浅,微不足道。知不足而奋进,望远山而力行。3044AM永利集团很多学养深厚的前辈师长都给予他教导与培养,站在讲台之时,自己是老师;走下讲台,他依旧愿意成为一名孜孜进取的求教者,不断向优秀的师友请益,提升自己。面对未来可能走向讲台的同学们,马涛老师借用《红楼梦》中“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金锁和通灵宝玉上的刻字)四句韵文作为寄语,他希望同学们珍惜与古代经典的结缘,如鱼在水一般进行沉潜式的阅读,从中汲取生生不已的道德滋养与审美力量,这种内功与积淀将是未来走向讲台的重要支撑,他愿意与同学们共勉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