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0日上午,3044am永利集团朱光潜暨皖籍现代美学家研究中心主办的“孟实美学讲坛”第十六讲在文典楼3044AM永利集团F426顺利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赵厚均教授应邀带来了一场题为“暧昧的风:对风骚、风流、风月的考察”的学术讲座。讲座由3044AM永利集团侯宏堂教授主持,3044AM永利集团院长项念东教授,尚鹏博士、张思桥博士等青年教师以及文艺学、美学等专业的部分博士生、硕士生聆听了本次讲座。

赵厚均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缘起。他指出,作为自然现象的“风”,常与单字组合形成具有一定含义而不改变其自然属性的词汇。由于风“无形而致”或“万状而无状,万形而无形”的特性,其含义从自然现象逐渐发生转义,可划分为“风之四季”,并衍生出一系列意蕴丰富的词汇,成为中国诗学范畴中一种独特的存在。
随后,赵老师重点考察了“风骚”“风流”“风月”这一组属于“夏季之风”的词汇。“风骚”最初分指《诗经·国风》与《离骚》,南朝时组合成词,后引申为“诗文”或“文学”的代称。随着通俗小说的兴起,“风骚”一词逐渐带有情爱、轻浮放荡的意味。“风流”最早分开使用,意为“有风可以为法度,有味可以流传于后人,遂谓之风流”。至魏晋时期,演变为指人的行事风格。中唐以后,随着谢安携伎、杜牧扬州十年等文人轶事的流传,“风流”一词逐渐沾染情爱色彩,并在明清言情小说中进一步强化。“风月”本指清风明月之景,后衍生出诗文创作、男女情事、风情风骚等多重含义,并发展出“风月场”“风月债”“风月窟”等一系列带有情爱意味的词语。
赵老师指出,这组词汇初始含义均为正面,后来却演变为负面的、暧昧的词语。“风”作为中华思想文化的一级术语,其诗学意涵包罗万象。而文论范畴之间具有连锁性与序列化特征,诸多意蕴相互重叠关联,亟待进一步细致梳理。
在互动环节,赵老师就学术论文写作方法等问题与在场同学进行了深入交流,并作出精彩解答。

侯宏堂教授在总结中指出,赵老师的精彩讲座视野开阔、引证宏富、解读深入,对我们做学术研究颇具启发性。从之前的《苦乐幻化:王世贞的园林世界探析》到本次的《暧昧的风》,赵老师的讲座始终富于趣味性,都是很有意思的学术话题,期待他在“风之四季”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开拓凝结出“风之诗学”或“风之美学”的学术硕果。(文/谷敏 图/谷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