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上午,3044AM永利集团“中国古代文学与文献研究团队”主办的学术讲座在文典楼F426会议室如期举行。台湾政治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许东海教授应邀为我院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另一种乡愁:诗仙李白的赋学阅读平台”的专题报告。讲座由3044AM永利集团程维教授主持,中国诗学研究中心胡健老师以及部分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参与了本次讲座。
许东海教授开篇在绪论部分指出,所谓“另一种乡愁”,是指在文学史与文体传统之间的文化回望——在李白的诗歌世界中,辞赋不仅作为古代文学的重要文体存在,更深刻地塑造了诗人独特的创作格局与风格。李白诗歌的语言结构、意象铺陈、叙事布局,往往与汉魏以来的辞赋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一方面在学界长期被忽视。
许教授围绕三个重点展开:一、分合与融合——在文体史上,诗与赋曾长期分离:诗以抒情抒志为主,赋以铺陈描写见长。然而在李白的创作中,两者呈现出高度融合的趋势。他大量作品在结构上借鉴赋的层次展开与铺采摛文,又在情感表达中保持诗的凝练与抒发,形成跨文体的独特美学。二、经典与世变——许教授指出,李白赋学的文化积淀,来源于屈原、司马相如等先贤的辞赋传统,并融合了六朝乃至盛唐的文体审美。在盛唐的繁荣背景下,李白一方面尊重辞赋的古典规范,另一方面又让赋在诗歌中获得新的表现空间,使之既承古典之美,又映照时代之变。三、诗风与时空——李白的盛唐诗风豪放不羁、想象奇伟,而这种“气象”与赋的“宏篇铺陈”有共通之处。许教授强调,赋的开放性结构为李白提供了诗歌创作的时空伸展,使他的诗歌拥有史诗般的纵深和辞赋特有的壮丽场面。许教授指出,李白的赋学创作如同浩瀚文化之海,“另一种乡愁”是他与赋学传统之间的精神回航。诗赋融合既是文体的再造,也是诗人自我认同与文化记忆的呈现,这一特质使李白在中华文学史上形成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面貌。

在互动环节,师生们围绕赋学研究方法、诗赋关系以及文体跨界的可能性与许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胡健老师评价本次讲座信息量大、视野开阔,对古代文学尤其是诗赋融合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程维教授在总结中指出,许教授的讲座不仅是对李白诗赋学的深度解读,更是一次文化心灵的呼唤,有助于推动我院在诗学与赋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探索。